写作开头
# 写作开头
写好了一本书的整体框架,人物性格和结局了,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
任何一个开头,都相当于一块骨头,你的目标是路边牵着狗狗的女孩,你用骨头逗那条狗,然后狗狗的女主人被你接近。
越是好作品,其开头越能勾心夺魄。写好开头,关键就是抛鱼饵,要让读者们读了开头就想看主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读者才会耐心地读下文。接下来,用实际的例子来展示开头如何让人欲罢不能。
(本文所有举例作品都已注明作者、书名、出处)
陈忠实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娶头房媳妇时他刚刚过十六岁生日。那是西原上巩家村大户巩增荣的头生女,比他大两岁。他在完全无知慌乱中度过了新婚之夜,留下了永远羞于向人道及的可笑的傻样,而自己却永生难以忘记。一年后,这个女人死于难产。——《白鹿原》,本文引用注
平地起波澜,横空盘硬语,一句“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就能让人兴趣大增,七房女人这个数字开始发酵,这个男人是谁?为什么娶这么多?他是个风流浪子还是达官贵族?
作者是故弄玄虚,还是真有货色?一切都在下文中。
加西亚·马尔克斯
“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本文引用注
不注意分析,你可能还不会发现,这里一开头就是倒叙(写作技巧),回忆是由上校本人展开的,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开篇,用一个家族长达一个世纪的兴衰来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
《白鹿原》和《百年孤独》的开篇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个是国内的本土名作,一个是世界名著,在这里一起拿出来方便对比。
加缪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局外人》,本文引用注
荒诞是这个开篇里深刻的灵魂,你可以在这个开头里得到很多信息:
- 母亲住在养老院;
- “我”与母亲的信息有隔断,或是关系问题,或是在外工作;
- “可能是昨天死的”,并未展示出悲痛,或是先抑后扬;
- 发生在工业时代——“一封电报”
但是你有很多是不知道的,甚至迷惑不解,这就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
欧·亨利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索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翻来覆去,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警察与赞美诗》,本文引用注
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为了过冬而主动犯罪,扰乱治安,调戏妇女,以求进入监狱吃牢饭。这样一个开头,又有谁想到他本身不是坏人,只是来自求生的本能?
路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平凡的世界》,本文引用注
娓娓道来的魅力,就像一个一直关心你爱护你的长辈,正在和你促膝长谈。和读者沟通,可以惊叹、勾引,也可以真诚、谈心,一个难忘的开头,变化千万种,核心只一种:从心出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洛丽塔》,本文引用注
从大环境看,纳博科夫到美国之前,《洛丽塔》的种子已经萌芽,后来美国的生活和经历为《洛丽塔》的成长提供了背景、人物、发展线和结局。我们要研究的是小说开头,如果看过这部小说就知道,这个开头其实就对小说的线索人物洛丽塔进行了最高度的概括,而骨头也抛出来了——罪恶、欲念。
阿来
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 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 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尘埃落定》,本文引用注
研究过的经典开头越多,你就越能发现,勾心夺魄在那不经意间。一百个读者心里有一百哈姆雷特,但是任何精彩开头的共同点很简单,那就是极具想象空间,又似乎板上钉钉。
作者说了一些,但又没有说完;作者给了很多,但又保留更多。于是读者也想知道那剩下的“更多”…
卡夫卡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 ——《变形记》,本文引用注
《变形记》的开头很有特色,他以主人公的自我想象开始,也许是梦境,也许是事实,读到后面你才知道隐喻这个手法从一开头就出现了,且贯穿了整本小说,不是真的变形(物理上),却是真的变形(人性上)。
# 创意的发展
觉得自己的想法还是挺有创意的,但是没办法发展成一个故事。我想写小说和电影剧本,但发觉自己除了有创意能力外,好像讲故事的能力不是太强。
请问,如何将一个创意发展成故事(小说或剧本)呢?
小说,特别是短篇,是发挥“好创意”的超级武器,当我们大开脑洞时,通过文字载体,能迅速把一个点子变成绝佳文本。
但是在实际运作时,尽管有的作者创意十足,好点子倍出,甚至有潜力写出特别好的精品,他们却在转化上存在短板——只有一个好idea,不能把好idea转化为好故事。
首先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任何点子写出来,要先是一个好故事,然后才能是一个“好点子”启动的好故事。换句话说,核心在于好故事上,点子只是一种诱因或者火花。不能写出一个好故事,那点子再好也没有卵用。
所以要跨越从想法到故事这一鸿沟,需要我们进行创作,完成文本过程,把角色、情节、思想、欲望一一贯穿起来。
那么把一个好想法变成好小说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我在这里推荐“种子碾轧法”,该法曾在《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一书中有过原型介绍,我改良了具体步骤,使其更符合我们国内的使用风格,在讲解之前要分清楚三个含义:
1.故事的起点:任何小说都开始于你的种子想法,它可以是灵光一现、一个物体、一种生物、一类状态、一个剧情等等,用一定笔墨留住它,比如说画一幅简笔画,写几句介绍,篇幅一定不能太多,主要目的是提醒自己,勾起前期的灵感,避免后面写着写着就忘了。
2.想法的加工:这是主要的步骤,是实现虚实跨越的关键一步。你要按照自己的顺序反向提问,为自己理清逻辑和情节。常用的反向提问有:
- 主人公是谁?
- 性格如何?家庭如何?身高、长相、地位如何?(理清背景)
- 他想要去何方?做什么?(目的或主线索)
- 有什么人阻挡他?(反派)
- 他会怎么迎接挑战?
- 有哪些人帮助他(正面配角)?有什么人协助反派阻挡他(反面配角)?
- 他要经历几次挫折?分别情况如何?(主线和支线)
- 他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经过上述的自我解答,你的想法就会进一步厘清,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注意,任何小说都有一定的主体,但主体不一定是人类,比如说《机器人总动员》是未来地球里一个清理垃圾的机器人的故事,这时你把上面的主人公从人类换为机器人即可。
3.内容的丰富:
加工之后,你已经把想法转换成了骨架,接下来就是丰富其血肉了——按照你的路线写出初稿。
初稿前你可以写一写大纲,细化你的第二步操作,但是对于短篇小说来讲,没必要那么详细,第二步就已经足够支撑你写出初稿了。如果是中长篇,大纲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我曾答过大纲的相关问题,贴在这里以便查看:
[怎样写小说大纲?1.5 万赞同 · 162 评论回答
为了让诸位能掌握和理解“种子碾轧法”,在这里分步骤走通全场。
# 核心步骤
第一步,形成三个“种子idea”。不论是灵机一动的点子,还是深谋远虑的剧情,亦或者身边遭遇的情形,只要是能作为一个出发点,使你写出一篇故事,都可以纳入idea的范畴。
要明确你的三个创意,不能太过空泛,它们应长这个模样:
- 你从梦中惊醒,你的男友正在对你进行一场谋杀。
- 三名警察在出警过程中被一名小偷偷走三把手枪。
- 口袋里的一张人民币突然变成一个机器人,开始向你撒钱。
- 风在吹,雨在下,刘备正押着关羽前往曹营。
种子idea没有太多限制,它可以是任何形式,任何内容,任何背景,只是要足够清晰。
第二步,在你的种子idea中,选一个你最中意的,按照上方“想法的加工”这一步骤,花30分钟,写成一个故事轮廓。
该步骤为丰富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不管质量和语言,写出你所有想写的内容即可,这更像在打草稿,所以卷面整洁与否不重要。
第三步,在你的剩下两个idea中,选择一个相对顺眼的,把它的结构融入到目前的剧情之中。
这个过程更像是游戏里的宠物融合,两个宠物融合后,会保留二者中的优秀属性,提高融合后宠物的资质。你可以再次安排30分钟。
第四步,再将你的最后一个idea融入进去。由于前期的二者融合,情节逐步完善,再次融入的难度可能会增加,所以第四步并不需要绝对执行,能融入则融入,不能融合可以不用强迫自己。
第五步,写完整稿,修改,补齐逻辑,剔除多余部分,成篇。
用上面的几个创意举简单例(我不展开细节):
- 你从梦中惊醒,你的男友正在对你进行一场谋杀。(选择第一个种子idea)
- 你从梦中惊醒,你的男友在窃取三名警察的配枪之后,被醒来的你发现,于是对你灭口。(两种融合)
- 你从梦中惊醒,口袋里一张人民币突然变成一个机器人,开始向你撒钱,你的男友见利起意,盗取了三名警察的配枪后,想杀害你独占机器人。(三种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情节瑕疵,或者说需要补齐的地方,比如说为什么是三名警察(原本一把枪就足够了),无限撒钱时为什么不共享(既然是无限撒钱,按理说多一个也不会让自己少拿)。处理这些逻辑问题还能使你完善情节,节奏发展更为深刻。
如果某个idea无法融入进去,或者一个都无法融入,那么你需要重新定三个起点idea,再进行上述过程。无法融入不意味着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因为两个完全不同的idea融合时必然会出现逻辑混乱、狗血、无厘头等现象,你只需要让它变得合理即可。
按部就班就是伟大,执行下去,你的创意将会成为一个劲爆的故事。
# 写好开头
我写的小说,开头改了很多次,也换了很多剧情(都能与后面连起来),但始终不满意,我希望达到一种开头就能引起人兴趣的效果,但总觉得字里行间有种尴尬或者说是强行装逼的感觉。以下是我现在写的开头,希望赐教,不胜感激。
想要通过一个开头迅速抓住读者眼球,有两个简直百试百灵的方法。
(本文以实战方法为中心,不谈空洞的理论)
# “惊雷式”开头法
平地起高楼,需要像一个惊雷、一次晴空霹雳一样,极具爆炸性。
往往一个开头调动不了读者情绪,后面再让人感兴趣的难度就会成几何级式增大。
但是如果写出了一个“惊雷式”开头,后面再稍稍给点力,能在同类型作品榜单中留下你大名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惊雷式”开头法比较典型的例子有《鬼吹灯》,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下。
我主要阐述这种开头的具体方式。
顾名思义,“惊雷”在于一个起步就燃起读者的兴趣,也即,在开头的五、六千字之中,写出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这里的完整故事可不是说直接写完长篇,而是将该长篇的开头情节(你之前拟定的)写成一个短篇故事。
大家都知道,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精悍,节奏紧凑,剧情紧张,故事推进极为跌宕起伏,我们就是要完全吸收这种短篇故事的优势,用它来吸引读者眼球。
以爱情故事为例,普通的小说作者在全篇开头时墨迹拖沓,男方家里几口人,几头牛,几亩地,男主母亲还在天天唠叨着让男主好好学习,女主这边费老大劲才从远方的路边走来;而你的故事开头直接把男主写成失心疯死了,女主立誓要让男主的仇人陪葬,于是杀出江湖,血雨腥风…
哪个故事更刺激,更吸引人?
这就是“惊雷”的效果。
PS:注意捕捉眼球和后续剧情并不冲突,一个极大的矛盾就是,很多作者总想追求那种大师级开头的随意感,但他的文笔还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整部作品的质量只属于中等,这样最容易扑街。
只有实力到达一定地步之后,才不用在意开头的好坏,因为自己总能写回来,而且往往世界级大师的开头怎么随便都写不坏,所以作为成长中的我们,要获得眼球、名气和money,就老老实实写好开头,别听那些人吹逼说开头不重要。
# “预告片式”开头法
大家都看过很多电影、电视剧什么的,一般在正式播出前,这些影视剧都会放出预告片来预热,往往越好的剧,其预告片就会越吸引人,最后的票房或者收视率就会越高。
我们的小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小说简介、封面、名字就是一张名片,很重要,不过这是我们在完稿后才需要考虑的。写作过程中,开头也是一个妥妥的预告片功能。
比如说《生化危机》第一部的预告片,2分钟,一个地下建筑物的电梯失控、人工智能主机主动杀人,然后一个特别行动小组出发去关闭该主机的情节就映入眼前了。
这个电梯失控、主机杀人(原本人工智能是用来服务人类的)的画面极具冲击性,能瞬间吊起观众的胃口。
然后电影正片才是慢慢地一个常规镜头,白领们正常上班,推进了好一段时间才进入剧情突变环节,如果没有预告片,那么仅看开头部分,能勾起的好奇心可能就会少很多了。
我们就要模仿这一手段,先挑出具有冲击性的情节部分作为开头,然后再慢慢展开描述。
口说无凭,我们举个名著的例子: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娶头房媳妇时他刚刚过十六岁生日。那是西原上巩家村大户巩增荣的头生女,比他大两岁。他在完全无知慌乱中度过了新婚之夜,留下了永远羞于向人道及的可笑的傻样,而自己却永生难以忘记。一年后,这个女人死于难产。
——《白鹿原》第一章,陈忠实著
《白鹿原》是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之作,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该小说就是典型的预告片式开头,全书第一句话就来了句“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直接告诉我们主角之一的劲爆经历,然后后面再展开鹿家、白家以及后面的一系列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开头法的巨大威力。
总的来说,开头往往承担起一部小说,特别是网络小说的“吸睛”任务,也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不能火起来。所以,好的开头也是极为重要的。祝大家都能写出超棒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