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作为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在当下物质生活优越(至少比人类过去任何一个时刻都优越)的今天,以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发现的荒诞现实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土壤扎根,在年轻一代人中开始流行。
虚无主义者一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所谓信仰,道德,都是虚假的,即 “上帝已死“。
伴随着这种观念,人生变成了一个充满折磨的地狱,因为人是需要目的性来支撑自己的行为的,而虚无主义把这目的性给否定掉了,人随即变成了一具漫无目的的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更加难以感受到快乐,只能以过度纵欲作为发泄浑然度日。
作为对人类本身的终极否定,这种观念在大多数地区被公认为是错误的。由此引申出来的思考,便是我今天的文章想要探讨的内容。
1.虚无主义,到底是对是错
虚无主义的核心是世界毫无意义,只有死亡能终结这无趣的一切,让我休息吧,停止我的思考吧。
我们的本能中被深深刻上了对求生的本能,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在面对虚无主义这样的思想时,当然也会因为本能而排斥,毕竟这确实是反人类的,它竟然企图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叫我去死,这能对吗?
这当然不能,简直就是一泡屎,是世界上最恶毒的东西!
可如果我们抽离出自己的灵魂,脱离掉自己作为人的身份之后呢?
我接下来的言论不是在给恐怖分子开脱,而是有时候有些正确的东西,可能它就是反人类的,让人难以接受的,你作为一个人,是无法轻易接受自己的死亡的,自然无法轻易接受虚无主义这样的思想,但是你不能因为自己无法接受,就找各种理由试图掩盖真相,就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这无疑是反人类的,挑战教皇权威,这不就是在否认我们存在的意义吗?
异端邪教,必须杀之。
可是,真理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就迁就你什么,太阳确实就在太阳系的中心。
而虚无主义的真理就是我们的存在是随机的,我们活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真相就是我们活着仅仅是因为活着,因为深刻的动物本能让我们不敢寻求死亡,仅此而已。
在现代艺术作品的探讨中,很多前卫作品已经不再避讳去探讨虚无主义,而是放开的讨论这一思想,其中作为代表的如瑞克和莫蒂,深刻探讨了在虚无主义之下人到底应该生活。
生命的本质到底是怎样,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们文章的第二部分
2.生活的本质
如果你对虚无主义有所了解,那么你应该会知道,很多人都对虚无主义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存在主义,或者是以家庭为中心来生活,放大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感情。 为了更好的让你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接下来,我会引入一个新的概念,人的二分。 将一个人分开,一部分是先天就带有的本能,代表人的局限性的一面,一部分是能够理性思考,代表人的超越性的一面。 理性思考受制于本能局限。 我的理解是绝对理性对于人而言能带来的只有负面的东西,想要活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思考意义,沉沦于自己人的身份,也就是本能的部分,让世俗感情来支配自己让身体的化学反应充斥你,像个动物一样,不去真正的思考意义,而是靠本能给予的一切来活着。 绝对的理性可以解构一切。 痛苦就是一种我们作为人自带的感情和理性的残酷的对冲。 绝对的理性实际上脱离了人,所以很多结果对于人而言是难以接受的,比如虚无主义的思想,但我们是生物,这种宿命是无法逃离的。 从前人们总认为真理一定是美的,和谐的,现在看来,也许对人而言可能也是残忍的。
3.将人作出分类
经过前面的铺垫 我们可以大致把人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依靠本能生活,包括依靠家庭,社会,各种世俗感情来生活的人。他们把本能的一面放大了,靠着身体的信号作为生存意志,不去时刻思考意义而是沉浸于物质世界的体验,类似存在主义、享乐主义、所谓乐观虚无主义等都属于这个分类。
第二类是不断的思考,得出世界没有意义这个结论后,沉浸于虚无主义的怀抱,对活着失去兴趣的人。他们无法忍受自己去接受本能的支配,以理性作为首要来生活,能够体验的感情更少,更加厌世。主要生活在抽象世界之中。
那么, 到底是要听从自己脑海中理性声音的选择,还是不让自己思考,继续像动物一样活着呢,实际上,我认为,如果神存在,那么第二类人是最接近神的,他们丢掉了本能的束缚,仅剩客观的思维来感知世界。
写这篇文章,满足创作欲的同时也意在与读者进行交流,如若文章中出现逻辑错误或者能够更好的进行总结,恳求各位能够指出不足之处,涉世未深,有些想法可能比较幼稚,毕竟作者年龄尚小,且经过的系统性学习不多,几近于无,我本身受困虚无主义多年,因为一些原因也无法去追求依靠本能的生活,在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解读,始终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在生与死之间徘徊。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里有这样一个观点,语言是摹画,不是逻辑。通俗来讲,一个语言名称(比如说虚无主义)解释它的最好方法是举例子,而不是逻辑推理。 比如,小明整天很消极,经常说一些人生无意义的话,爱看叔本华。我们说小明是虚无主义。这是对虚无主义这个语言名称最好的解释。 而换另一种说法:虚无主义本质上是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本质上是无目的性,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价值丧失。这是一种唯实论的语言观,虽然用了本质一词,但是这三者对这个名称的本质言说,都只是一种阐释而已。 维特根斯坦不仅反对上述,语言在逻辑上的实存,也反对语言在物质(物质还原论),和纯粹心灵(潜意识)上的实存。 维特根斯坦还有一些观点,比如说“语言游戏”“家族类似”等等,从形而上或逻辑推演回到语言本身进行反思,可以多方面医治“哲学病”
有时宁愿自己没想过这些,没开过这个口子,也就没后来这些事,不够真的选择让自己一辈子蒙在鼓里不知真相,好像也不能接受。不过那些一辈子都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似乎也不会觉得自己被蒙在鼓里。
恭喜你,首先你拥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是大多数人不具有的。 其次,我也深陷虚无主义很久了,我也一直在想既然事物最终都将陷入虚无不复存在,那我的意义是什么,后来我看到了一幅漫画,上面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像你一样陷入了虚无主义)问他的妈妈:既然我们都会死,那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妈妈回答道:你会因为甜甜圈吃了就没有了就不会去吃它吗? 孩子说:不会。 妈妈又说:人生就像甜甜圈一样,这还是逼着你吃的,不吃还不行,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好好的品尝甜甜圈的味道呢? 我读了这个漫画后,惊为天人,以为自己摆脱了虚无主义,但实际上并没有。 我认为好好品尝甜甜圈这是一种逃避的做法,这会使我回到对周围的一切习以为常的情况——标志着我会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后来我认了,这是虚无主义在我灵魂留下的标记,从此之后我就在生与死,善良与罪恶来回挣扎,自暴自弃,后来我身边就没有一个人了,就只剩我一个人和我的抽象世界,那时我才明白,我是人不是神,我需要现实。 于是我开始做出改变,直到现在我有很多朋友,但我觉得我和他们格格不入,可能还是因为虚无主义的缘故吧(笑),但我还是像个正常人一样和他们相处,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笑,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笑了。 最后我才明白那幅漫画的真正含义。 ps.我管这个世界最后会不会陷入虚无,我开心了就行,虽然这只是稍微好一点的自暴自弃,但还是有效的。 这并不会影响我对于周围的一切的好奇,并不会影响我对于虚无的思考和哲学的思考,相反,因为我与现实有了联系,我才不会惧怕虚无。 什么?你说后来啊,后来我就从心底蔑视这个世界然后得了社交NB症。 虚无主义是真的刻在了我的灵魂里,时至今日我依然会时不时的觉得很没意义想自杀,然后马上打开游戏让自己看一看自己的排名,然后就觉得还有这么多人在我前面,不行啊这,于是又觉得自己有意义了。 挺荒唐的对吧,但这个世界也是有各种荒唐组成的。 希望我的经历能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早日走出虚无主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现代社会是一个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人的精神价值被排除在外。 2科学主义一直给我们打了个包票,承诺给我们一个终极真相,人们期待着这样一个承诺,实际往往是落空。人很自然就陷入虚无主义。 3通过批判理性,很容易走上浪漫主义(存在主义,唯意志论,神秘主义,心理学技术)的路子,但是浪漫主义给出的方案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4解决方案: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通过对语言的反思,解决日常生活里的哲学病,重新回归理性。 4.1例如,语言指物论和物质还原论的哲学病:人生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快乐是什么,爱情是什么?一种哲学病的思路:爱情是神经递质分泌产生的快感。这很容易产生一种决定论的世界观,从而陷入虚无主义。 5虚无主义实际上是一套理论浓度极高的观念,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是一种反理论反本质的思路,通过学习,或许能对你有些帮助。 我学得非常业余,如果有一些独断的说法,请指正和见谅
粗浅读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我认为萨特的观点还是很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加缪的书读过几本,他的《西西弗神话》中的核心思想用来对抗抑郁症之类的心境障很有效。
浪漫主义的方案都能很快的帮助抑郁症患者脱离困境,但是我觉得浪漫主义包括存在主义都过于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抑郁症患者不改变自己比较单一的世界观下(认为客观环境是无望的),实践是很难取得他预期的成效的,最后又会落回虚无主义,或者转变为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这些我觉得是比较糟糕的。但是这些也只是我自己和我身边人的例子,还比较缺乏实际经验
首先你得清楚一件事情,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如果你妄图完整的了解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可以帮你解决疑虑的。就单纯的从这本书的译名中即可初见端倪,以一种纯粹理性不挟杂感情的方式去探究每个事情的意义是不切实际的,以这种方式探知这个世界如同盲人摸象。我觉得所谓虚无主义是一种认知陷阱,是在不断积累的知识经验自我怀疑的必经之路,如果想要逾越此沟堑,仍需要不断学习思考,才能达到下个境界。最后我希望你能明白下面两句话的真正含义“世界上只存在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要是虚无主义的起初是提出人理解错了老师的意思,你会怎么想? 很多的哲学家就是在听认身体的指令想得又得不到,产生了苦的感觉,然后与这个词产生了共情。 尼采说每个空度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他的思考有些部分是对的,但是在后来想用意识发挥出超人的状态,那是用虚妄去达虚妄。而找到本我才是超越平常的途径,这却得用理性思维了。 至于理性思维的痛苦,比如用知止而后有定等方式看是可以脱离痛苦本身来思考的。你现在就是知止的一步。试试看看思想本源的书呢,人近几千年没变的就是对痛苦的感受。
我也思考过这些问题,我高中的时候也陷入过虚无主义,说的简单一点,反正一切都没有意义,那干脆摆烂咯,随心所欲地活着就好了。 后来上了大学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没有这么简单,我不应该就停留在这个层面。后来我又发现,对意义的追求应该是我们生物的本能,像答主文章里面说的,我们无法逃离生物的本能。但是我又想,虽然生活是没有终极意义的,但是我们可以学着去享受生活的这个过程呀。就像在一个开放世界游戏里面,做一些想做的事,体验这个世界的游戏内容,毕竟已经进入了这个游戏,那干脆玩一玩。
对于这个世界本质的思考,我觉得可以先不要盖棺定论,我感觉接触到虚无主义这个概念只是对世界认识的开始,还有很多哲学思想我都还没有了解过,我觉得得等我多读点书再来好好思考一下,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我建议答主,如果可以的话,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因为在知识和经历都比较有限的背景下思考,是会有很大局限性的,你说受困虚无主义已久,那我觉得你应该继续思考下去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所以先尽量去好好生活一段时间,这并不是向人性妥协,是去充实自己羸弱的意志,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有更好的状态去思考。说不定就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虚无主义对接触者的影响在于真相和自身是矛盾的。或许他的意识他的一切都建立于热爱生活之上,可生活无意义,这就是矛盾。 存在主义说,你不管怎么生活都是一样的,有时这比虚无主义更虚无主义。他并不否认你杀死亲人(举例)的行为
不知这么说能否使你更轻松,你应该去相信你所经历的痛苦其他人有非常大的概率也以不同形式经历过。而他们还活着,他们熬过了这种痛苦并且在之后没有那么痛苦了。由于人通常会隐藏自己并不快乐的一面,所以你看不到,(轻易)问不出,但这是真的。活在恐惧、焦率中是一件很普遍的事,你或许可以轻易找到现在就比你还要痛苦的人。
其实我认为你现在面临着两个不同的倾向。一是倾向于文学。看你的评论区,很明显倾向于文学性的人更多,他们的评论是“分享感受”而不是“探讨问题”,他们更喜欢心境上的自我满足,类似于学习东方哲学,读《金刚经》《道德经》之类书会让人有种“看破世俗”的“超脱感”。 二是倾向于哲学,真真正正的哲学研究。真正的把每一个需要回答问题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地研究、求证、借鉴、怀疑、思考,得出结论之后再整合成自洽严谨的理论体系,然后用事实和别人的理论或是推翻或是完善你的理论。这就需要很多很多研读学术性的书籍了。 不知道你更倾向于哪种? 其实我这么形容不太恰当,也不怎么正确。这两种人有很大区别,但没什么高下之分,看你的灵魂会把你引向哪种倾向吧
想和作者深入交流一下。 你的这篇文章很有些想法,但我认为没有触及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上帝已死”这个观点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衍生意义。如果你有深度思考过这个观点,那它会连带着一大串重要的问题逼问你。 其次是你对“人的二分”的解释,我觉得不痛不痒,没什么新奇的观点,很零散,而且不自洽。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类似的观点,更不用说弗洛伊德成体系的本我自我超我了。评论里有人推荐了黑塞的《荒原狼》,在这里我也跟你推荐黑塞的《德米安》《悉达多》。 再次是你对所有这些“主义”的概括都太简单粗暴了。就像你说享乐主义、存在主义都属于“依靠本能生活”这一大类,这让我很怀疑你是否真的读过这些“主义”的代表作。就拿我有些了解的存在主义来说,很明显萨特和加缪这两个代表人物的观点是没什么相似性的(除了都认为人生无意义之外),萨特更像是先把“意义”的概念打破,然后重建了一个准则,而加缪则倾向于决绝地反抗虚无荒诞的命运。这两位大师都是把“人生无意义”直接挑明了然后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我不理解为什么你会认为存在主义属于“放大情感和本能”?
我觉得我是个虚无主义者,我认为一切都有开始。也有结束。人,有出生,也有死亡。人类,有开端,也必然有结束的一天,一切都没有意义。当然啦这只是我个人想法,不强加给别人。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的呢,这我得慢慢说。 就是每当我回想起初中高中,研究生考试,我都会不禁感叹我活的不如一条狗,每天6点起床,早上去上课,中午休息,下午继续,晚上还要我晚自习,很晚才能回家,这都不是8小时工作制了,是16小时工作制,还有无穷无尽作业,考试,分数,排名,心力交瘁。对于我这种有上进心但是学习能力平平,学习资源一般的学生来说,这种日子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幸好老师同学们处得来,有时一起玩一起聊天平时还算是有一些慰藉。每次看到校园压力和校园暴力跳楼的新闻,我都不敢想象,我真的运气太好了,学习苦学习累,如果当时再来个校园暴力,那跳楼的就是我了。我一直认为人人都是潜在的跳楼者,咱们内心都没那么坚强,只是运气好,给你降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头,并且生活中没摊上什么大事儿,真摊上了咱们比跳楼的还积极。所以那些动不动嘲讽跳楼者(非冲动型的)内心脆弱啥的,我是非常鄙视的。没吃过苦头的小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真以为自己内心有多强大?摊上事估计这些人直接一个猛子从天台上窜出去再加360转体。 扯远了,吃了这么多苦头,我就想,将来一定不生孩子了,孩子太苦太委屈,生出来也是来受苦。我又没有皇位传给他,还是留在爸爸睾丸里面别出来了,阿爸不会骗你的外面世界太残酷。我吃过苦头了,不想再吃了,也不想让孩子继续吃。但是家里老顽固估计不同意啊。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的虚无主义思想便产生了。如果一切都没意义,你管我生不生孩子?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对的,我要和家里人彻底划清界限。你是你,我是我。地球上每天都有几十种物种灭绝,这些物种曾经的个体为了种族的传承所做出的一切努力牺牲,全都成了笑话,种族都没了,他们的苦难全没了意义。而我认为,人类也是一个种族,有开始的一天,也有结束的一天,一切都没有意义,太阳都有黯淡的一天,宇宙说不定都有完蛋的一天,何况如同蝼蚁一般的人类,世界就是一个笑话。但是有人会说一朵花不是因为它不会腐败而美丽,而是因为它存在过(复仇者联盟奥创纪元中“幻视”杀掉想毁灭地球的“奥创”前说的话,虽然他也认为人类最终会灭亡,不过他认为一朵花美丽是因为它存在过,所以去保护它),但是美丽的代价是什么?代价就是残酷,地球,看上去很美丽对吧,鸟语花香,百花齐放,万物霜天竟自由,看上去美丽极了,也难怪幻视要保护它,但是电影出于政治正确,肯定会忽略世界残酷的本质,只注重于它的美丽,我们要做出正确的认识,认识到所谓美丽的世界背后是血淋淋的食物链,是弱肉强食,是强者世界,全都是由鲜血构成的。这就是代价,我们人类社会难道又不是这样?鲁迅写过文章,翻过人类历史,从整页整页的“仁义道德”中努力看出字来,歪歪扭扭写满“吃人”两个字。现在也是如此,人间疾苦依旧。那如果最终地球还是毁灭了,那就是宇宙史上最搞笑的一个笑话。巨型搞笑喜剧片《地球on line》正在火热上映,只不过,喜剧的内核,不都是悲剧吗?我开始有点理解奥创了,甚至是小丑这样的悲剧性人物,我也开始同情。不过,我要是奥创,我不会毁灭地球,我和他不同,我自己的意志,不会强加给别人。他们想继续玩这个游戏,那就继续。还是那句话,自家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虽然我有能力毁灭地球,但是他们不同意,那我也是不会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加给他们。我作为其中一员,少数服从多数,会继续陪他们玩,但是肯定不会带新玩家了。
既然我是一名虚无主义者,有了这样的人生观,自然会有对应的方法论。我已经吃过苦头了,我今后的人生意义,就是吃喝玩乐,更要风花雪月,但是我这人很有佛学上讲得怜悯心,我不仅自己要吃喝玩乐风花雪月,我也要为身边的人带来欢乐。等我死后,我会签订协议把身体捐出去,身体器官有需要的尽管拿去,能帮尽量帮。器官拿走了肉体也可以继续给医学院,死后还能当大体老师。如果我死后还有遗产,就捐给穷人,让他们也享受享受,都是吃过苦头的。我认为咱们都是残酷世界的受害者,我不帮你帮谁?
思考得不到任何确定的结论,才从怀疑论走向了虚无主义。
题主有无思考过如下问题:1,虚无主义于你而言是你逻辑思考的结论还是你只是选择了相信并把虚无主义当做你的逻辑起点?2,如果虚无主义是你的逻辑思考的结论,那么你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这个起点有标准答案吗?思考的尽头是未知,最终你会发现,你的逻辑起点是没有完美标准答案的,所以,虚无主义只是你主观选择相信的,其作为结论是有瑕疵的。你需要思考一下选择虚无主义对你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是不是可以换一个逻辑起点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是从一种目标感的寻求开始的,第一次有这种感觉,大概是还在我十三四岁时吧,玩Minecraft的时候,在创造模式里感到了强烈的孤独和目标感的丢失,由此引申我的思考。这个游戏内容也挺像脱离本能的人,只剩下理性了,因为你不会惧怕游戏里的死亡,而又确实不知道该继续干什么,不会冷不会饿,没有实际的肉体体验,所以,大概率会选择关掉这个游戏吧。
所以是虚无主义导致了你现在的感受,而你从未对虚无主义本身产生过逻辑思考,凭主观感受认为它是正确的。虚无主义只是众多选择之一,还有更多人不选择虚无主义,那么到底虚无是正确的吗?你如何评判虚无主义本身的对错(或者意义)?虚无主义带给你的是你想要的结果还是你只是被动接受这个结果而无力挣扎?
当然产生过,从我们都会死到宇宙会毁灭,再到不死又怎样,实际上把你的本能需求剔除,真的就找不到什么理由要继续活下去,或者只是我找不到,所以在寻求答案
哲学是物理之外,形而上学,意识层面的,要解决它的问题还是要看的更宽一点。一个角度是从意识产生的历史去看,另一个角度是虚无主义的逻辑起点去看。从逻辑的角度去看:这世界还没有被证明的绝对真理,所以虚无主义并不是绝对真理且其逻辑起点也不是绝对真理。那么虚无主义跟其他任何一个主义一样,都只是一个角度,至于选择哪个主义个人可以选择,但是要思考清楚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这里不适用以虚无主义为标准进行选择)。另一个角度:意识从何而来?生命进化出来且目前没被淘汰掉,那么意识就应该符合进化的规律之一:个体的随机性和种群的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的体现就是人类意识的多样性,意义是意识的产物,所以人类群体的意义是多样性的,个体的意义是随机的多样性之一。所以意义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至少还没进化出标准答案),那么你的意义应该是自己赋予的,可以变化的,而非别人强加给你的。 到此,你可以用你赋予的意义去选择符合你的意义的主义来为你的意义服务。 与我而言,虚无主义与其它主义没什么不同,既不比别的正确,也不比别的错误,只是一个工具,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不需要的时候就仅是一个知识储备。我才是主角,我的手脚、思想都应为我所用,而不是我去当他们的仆人,我是多样性之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在条理性的阐述和讨论,你提出的观点太多,而且每一个观点对应的问题都是大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需要很大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难了,即使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些饶有新意的观点,那也不过是自己回答自己的心灵,而不是回答问题。
越思考越绝望,什么明白了死才会珍惜现在,明白了无意义才能赋予自己意义,可现在再珍惜,再生命再多意义,自我也会在死亡来临那一瞬间永远消失,再记不起之前的快乐悲伤,再没有任何认知,只有空无,每次想到我就惶惶不可终日。我期盼真的有宗教说的神,有天堂有地狱,我真的不想失去自己,可结局不可避免,让我无比的崩溃
哲学可以让我们脱离无知,就像苏菲的世界中所说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兔子皮毛里,对周围的一切习以为常,而哲学家做的就是登上兔子毛发的顶端去窥探魔术师。诚然,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这是必要的,在科学史上由于不了解新物质死了多少科学家,但这并没有阻挡我们对于真理的探求。如果研究哲学能杀人的话,那哲学家岂不是死了多少次了?如果没有哲学,所有的人都会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穷尽一生也不能向璀璨的星空看上一眼。从你的言论中我可以看出,你对于哲学有着误解,一个从虚无里走出来的人必定会获得他所想要的。
说实话很多时候不必刻意了解也会被注入这些思想,现实中的事物往往反应着哲学的道理,从小开始我也算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历到一些孤独和痛苦,进入到这些领域也是在所难免。如果可以,我真的也不想有这样的思想,但是这一切是无可挽回的
我知道,哲学对于苦难中的人有一种像毒品一样的致命吸引力,哪怕我刻意让自己不要再去想,我也依旧被这个话题吸引然后回复了,我给你的建议是,我知道没法说服你放弃哲学,你可以给自己一个期限,比如说一年,完了之后一年后看看有没有真正的改变,如果没有,那就做一个仪式,扔掉所有哲学的书,取关所有的哲学关注,重回形而下。
实际上,我没有任何的哲学书,也没有多少哲学关注,这一切都是在身边能接触到的任何信息中提炼之后形成的思想,很无奈,但是我不想停止自己的思考
相信题主也是生活中对物质要求不高,但对事物本质和事物意义追求极高的类型,也就是物质领域永远不是我们的第一位。好处就是上限很高,因为一旦发现了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就有无限的动力和意志。但是下限极低。 追求艺术,追求真相,事物的本质,人生的意义——达到了“空”的境界,有点像“人格解体”,但是又不一样,你会感觉到周围所有的事物,别人的一举一动,所有细节都被你察觉到,身上的所有毛孔都张开了——遭遇职场pua,遭遇亲人pua,感情破裂(因为一开始追求的是纯粹的爱情,所以没有考虑现实上的一些问题),同时并发的还影响到了自己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对绘画的热爱(直到现在,我也已经两年多再也没动过笔了)——抑郁中度——抑郁重度——尝试放弃以前的自己,强迫自己变成一个只重视物质的人——导致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情况的更加恶化——重新思考——创伤后应激障碍 回首这段路程,最好的状态是站在虚无的立场,但是不放弃寻找意义的态度 即:因为我本身就是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变成一个寻找意义的探险家,从而维持继续走下去的意义。 如果你现在还在上学,那么更要多尝试,定好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然后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身边亲人对你的伤害是最大的,同时阻力也是最大的,尽快经济独立,不让他们参与进来,加固自己的围墙。 如果有pua你的人,远离是最好的,无论外人还是亲人
如果作为概念的意义本身是虚假的,为什么,在实际世界中缺乏意义(因为这种东西不存在)能够被称为是无趣、痛苦的?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龙,我当然也就不会因为每天早上起来看不到龙而悲观。 相反,恰恰只有把作为概念的意义当作真实(尽管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对这种价值的缺乏感到绝望。 所以,你所说的这种虚无主义的最大问题在于它不够虚无,如果真的能够解构一切,那么随之而来的是加缪在《局外人》里所描写的那种“我感到了一种温柔的冷漠”,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意义,但“没有意义”本身也没有意义。
受限于我现在的水平还太低,对您这段话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对于我而言目前想要读懂您的完整意思真的相当困难,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您能够抽出时间把意思口语化一点,我还是很想获取新的知识理解的,特别是最后一段的没有意义本身也没有意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在很难理解啊
首先,口语化这件事的问题在于:哲学语言之所以反口语就是因为日常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预设,要讨论清楚一个问题就不得不首先和日常语言保持距离(然后根据情况或许可以部分地回到日常语言来)以排除一些预设。 其次,我所说的意思主要就在于: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你是要把“意义”这个概念看成“完全纯净的水”还是“方的圆”。虽然后面这两种概念都是实际上不存在的,但这两种不存在性在这里是区别的。 如果你认为“解构”一切之后,你在哪里都找不到一个你所渴求的意义,那么,这种不存在就是前一种,也就是,它作为一种实际情况是不存在的,但它作为一个概念是“真实”的(再比如,假设全宇宙有10的60次方个原子,那么“10的61次方个原子”就是这样一种不存在,当然这里数据是我随便说的)。 而“方的圆”不存在则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虚假的。 换句话说,如果将虚无主义的那种虚无感,也就是那种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的经验和抽象意义的巨大撕裂,给贯彻到底,那么,结论就不是“无意义是痛苦的”,因为这默认了意义作为一个让人不痛苦的东西是真实的,而是:那种有什么东西能让人“不痛苦”的东西根本是虚构。被描述为痛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虚构的模式(这不是说痛苦的感觉是幻觉,但这就说远了)。所以我说,“没有意义”本身也没有意义,把它看作为一个事实之后,一个单纯的事实并不能令人痛苦,因为“为之感到痛苦”本身就是你赋予“意义”、以及“追求意义的过程”的意义。 再深入一点,超过虚无主义去说,会不会痛苦本身就不是因为“没有意义”,而是因为其他的事情,但这种关系被意义的叙事给掩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