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具
『工具』是很高贵的,是人类存世的意义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贡献。
在社会中,『工具』是很高贵的,是人类存世的意义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贡献。
而在现在的话术里面,『工具』反而成为了一钟不上台面的解决问题的消耗品。
这是社会经济文化风向变化所导致的。
为什么?因为社会性质慢慢变了。大家越来越发现,工具不值钱,或者说再值钱也比不过背后的资本。
资本可以啥都不会,只有钱,甚至不懂经营也可以找到『经营工具人』,不懂技术找『技术工具人』,至于别的更没技术含量的那简直满大街都是工具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拥有资本的人,在社会框架里面占了过大的优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老板开公司,工人的劳动剩余价值100,公司总收入200,老板分走了100,打工人拿到100 。老板没出力就获得了100的剩余价值。
很多人总会这样告诉你,老板承担了『风险』,工人不管货能不能卖出去,他的工钱是死拿的,绝不会亏。亏钱都是老板在背。
实际上是老板作为投资人,话语权被社会框架极度放大,他把你打工价值100直接压到20,不干拉倒。
而20这个数字怎么来的?不是他编的,而是由社会成本决定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不用住桥洞,不用挨饿,所必须的最低成本。20年前刚上社会的打工人,一个月拿1000,10年前拿2000,今年拿3000,但是跟物价比较,永远都是刚够你租一间单人房,每天吃最便宜的盖饭,坐最低价的公交车,年底剩不下来什么玩意。这个就是社会最底层劳动力的最低成本。
那么你想想,几十年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为什么这些『基本单位』打工人,相对价值成本还一直是那么多呢?发展带来的红利呢?进步呢?为啥没发展到刚毕业的年轻人干一年能买半套房呢?
投资的永远不会给你打工人应得的那点价值,因为他给你,就意味着社会进步生产力进步带来的资本红利也分给你,你出一样的劳动,却能获得和资本一样的增值。这是做梦。
如果打工人能获得增值的好处,那么打工人和顶级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应该是按照不变的比例前进的。打工人月薪1000,马云1000万;月薪2000,马云2000万……这么下去贫富差距一直是成比例的。
而现实却是你1000元,马云1000万,你2000元,马云一个亿,你3000元,马云100个亿……这就是所谓的贫富差距变大
资本家有了资本,就有了压价的能力;打工人的工作量不能存储,只能按天按次花费大量时间慢慢释放,一天不干就亏一天,所以毫无溢价能力。你今天不干活,白亏一天,而资本放着不动是不会亏的。两者谈判,哪个会先受不了?
所以资本家,却可以用压价的手法把工具人控制在一系列标准内:干一年能攒下来一点钱;干十年可以攒几个平方,干30年外加贷款可以攒下一套房……
打工人也就成了『工具』,因为『工具』是不参与分红的。只考虑它的损耗而已。
既然是『工具』那还用给你什么好脸色吗?都是螺丝钉而已。
实际上的工具是什么?它应该是人类最高目标之一。人类的科技、文化等发展,也不过是在不断完善一些『工具』而已。
别说科研生产里面工具多重要了,就算是文化领域,能开发某个具体技巧的,那也不是一般的大师。比如希区柯克对剧情玩法的种种技术,说起来也是技巧,但这种改进整个电影领域能有几个这样的大师呢?凤毛麟角。所以说真正能让『工具』有一丁点实质发展的人,大致都成为了大师或者精英。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不上资本家的,也就只能向内索取意义,以改进『工具』为人生一大目标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在我们眼中的『大师』比如手冢治虫、宫崎骏,可能在那些资本家眼里也不过是『出色』的工具大师而已。高贵不到哪去。
注:以上文章整理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