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毕业于一个高考大省,一个高考大省中的一个抓本科率的、教学资源并不是那么发达的地区。换句话说,也就是填鸭教育最严重的地区。
高考,是全国学子进入大学的标准途径。而大学,则是为工作与事业奠基础之地。而工作与事业,决定了工作与收入、地位与阶层。因而高考可以说是阶层的一大分界点。
与某些国家的阶级固化和古代的阶层制度相比,现在只需学习就可以实现阶层的改变。因此全国绝大部分家庭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高中阶段实际上是同学走向成年,体现青春活力的重要时刻。我并未有幸走进北上广等地区的高中,无从得知那里学子的高中生活情况。但我们这里的高中生活基本为军事化管理、6106甚至6107的作息和与其说是学习生活化,倒不如说是“生活学习化”的高强度学习节奏。
男女关系和电子产品成为绝对的红线,每天早上拖着疲惫起床,三十分钟内洗漱并吃饭、早自习、一天的课程、晚上十点四十结束的晚自习、回宿舍后二十分钟的整理时间……另外,我们这一级走读权与成绩进退挂钩。若走读生成绩退步较大,则很可能会被勒令回校住宿。
纵观全国,也有很多和我们这里相似的地区。近日看到一篇刊物上针对“某高中不允许学生点外卖、收快递”一事进行讨论与批判,这令我进一步感受到不同模式学校的差异与更深一步的观念影响。
我们千千万万从军事化管理学校中走出来的高中生,对学校的认知是怎样的?是否对学校领导有很强的恐惧情绪?甚至说,我们是否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已经被植入了奴性心理?这样看来填鸭式教育确实如外界很多人士评价的那样,“罪大恶极”。
关键在于教育的目的,国家处于发展期,需要相应的人才,因此才出现现行的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饭都吃不饱没人愿意考虑道德。针对青年学生思想不成熟和现代价值观多元化问题,军事化管理与高压是以外力创造思想边界以达到客观积极效果,保证学生成为国家栋梁。
填鸭教育的弊端自然有,但自己不懂思考才是问题所在。环境有60%的作用,但是还有自己的40%
结合了自身经历的高中教育的有感阐发,从中能看得出对中国现当代教育的思考,总结也归于我国当前发展现状。
刚刚接触纪录片《高考》时,我几乎是追着看完的,因为经历太过相似了。因此好多人借其批判高考,借此来批判所谓高考机器。毛坦厂中学被称作“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其生源中复读生占很大比例。
每年都会有万余名学子在这里毕业并走上高考考场。学校的教学规模非常宏大,年级有接近一百个班级,每个班级中有一百多名学生(从影像中初步估计)。每年前来陪读的家长甚至超过了学校所在小镇的本土人口。每个家庭都怀揣着以高考改变命运、走出家庭困境的理想。这样一来,毛中理所当然的是一所军事化管理学校,并且自然比其他学校要具有更为严格的制度与管理人员。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能上耶鲁的学生,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有专业人士指导她学习方法和努力的方向,然后她还知道正确的劳逸结合方式,在此基础上,她努力的程度和努力的心一点不比毛中的人低。
而毛中那些人,本来就什么都不占,很多用的还是错误的努力方式,吃不好睡不好,最可怕的是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被用正确的方式爱过。
似乎条件越好的家庭,越有大概率父母会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子女。难以想象身在底层,不被周围人理解,不被自己最爱的人所爱,拼尽全力了还失败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确实。我国的教育发展面临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人口庞大而学校资源的不足、资源分布不均匀、教学力量参差不齐等因素从根本上注定了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模式。
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师资等力量薄弱,理想中的素质教育基本不可能实现。但是高考是全国性质的,为了不被发达地区全面甩开,这些地区只得发展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是立竿见影的。省内部分地区的成绩得到了快速提升,这使省内的发达地区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只是因为很多发达地区有重点与非重点高中的划分,总体教学方针还是稍有不同。
这样看来,谁应担负当今很多地区畸形高中教育的责任呢?
是校长和年级主任吗?年级主任只不过是年级的“心脏”,是教育方针的直接实施者而已。其目标只是驱动年级各项事务的进行,保证成绩,直接对家长和学生负责。所以我认为他们与此无关。
是市级教育厅吗?确实,省内不同城市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正如上面所说,若不按照当地资源状况调整教育策略,那么当地的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市教育厅只是按照省内总体趋势,对市内学校进行指导。因此市教育厅也应当与此无关。
是省教育厅吗?因为高考是以省为单位进行,因此看似省厅应当与该省的教育制度相挂钩。但是就近期省教育厅的一系列举措来说,省厅一直希望能改革高中教育,改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实现减负的目的。因此省教育厅也不应该背负骂名。
另外,省教育厅作为一个领导机构,想实现总体教育模式的改变是几乎不可能的。每个城市、每个学校都希望在高考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因此不会有任何一个单位敢于松懈,否则就是率先宣告了灭亡。
有一些人认为当今各个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在国家高考这面大旗下”形成的。这种想法是认为国家有关部门直接领导着高考之下的学校教育,影响着学校,也就是当今的教育模式是有“实体”领导着的。
但是我认为,所谓的“实体”并不存在。每个机构与单位只不过是在履行自己最低限度的职责。这是一个宏观的格局,其形成离不开系统内每一个参与者。也就是说,“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是,学生与老师虽作为系统的参与者,但也没有一个人是应当受到责备的。
因为——当今的教育模式从最根本上来说是国家当前的经济格局造成的。
当前我国虽经济总体比较发达,但地区、人口贫富差距较大。家庭情况较为紧张的家庭依然占很大部分。各家庭对于下一代成才、实现翻身的需求之高,导致了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之高。每一个学子都在奋力竞争,导致了学校内、学校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进而便形成了高压的学习模式、领导模式。
这也是发达省与发达直辖市的教育模式较为宽松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同样的理论也适用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人口较多而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的教育模式很多也是如此。
因此若想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高中教育,就要等待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贫富格局的变化。这并不针对于我国,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教育可能都遵循这样的变化模式。
只能等待。也许是几年、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