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前的准备
# 写作前的准备
# 选题
选择题材方向,要从自身特点出发。
举个例子,比方说作者是一名警察,有较丰富的警务系统工作经验,那么对于一些警匪、破案、侦探、悬疑等小说的写作简直就是完美搭配,配合文学功底和实战见闻,稍微把一些有趣的警匪故事美化之后就可以甩其他同类作者一条街。
或者作者是一名老师,那么职场、师生、校园、学习相关的创作方向岂不是绝佳选择?当年曾火过的青春剧《十八岁的天空》就是讲学生之间的懵懂爱慕、老师之间的成年人恋爱,以及学生和老师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注意禁区),刚好适合该类作者入手。
所以对于作者来说,结合自己的身份、职业特点,选题时挑选自己的相关领域,再配合个人兴趣,将会组成一个不写都是遗憾的选题。
总体来说,我建议的顺序是:职业相关>生活相关>兴趣>普适性题材>热门>随机选择。
# 沟通编辑,约好初稿读者
动用一切有利因素为自己服务,为小说服务。
如果你联系上了编辑,那么可以告诉他你的新作正在筹备,然后对于选题、设定进行讨论,根据编辑的意见修正原来的想法。注意,要视自身情况选择性采纳,对方的意见不一定就适合自己。
如果没有联系上编辑,或者和编辑不熟,那么可以在你的靠谱朋友中约一个初稿读者,在初稿完成后发给他,请他给出一些意见。
普通读者对话题、人物设定等精细内容不敏感,但是整体感觉很直观,几乎可以代表大多数其他读者的第一感受,所以也很有参考价值。
将上述工作完成后,前期准备就基本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正式开工了,一个用心的前期准备会对写作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最终为好作品的诞生带来动力。
# 把脑海里的场景转化为文字
脑洞好多,剧情也想了不少,但是下笔脑子就一团浆糊,写的自己看了都没感觉。 不知道怎么进行了。
场景描写四字秘诀:细、顺、悬、张。
在新疆地区,有一种干草堆起来的架子,特别是在接近荒区的地方,架子是黄色的,干草也是枯黄的,一眼望去,就像一片同色的地毯,十分和谐。
你的场景描写也应该如沙漠中的枯草架。要和大环境大背景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螺丝钉,独立而又在整体中起重要作用。润物细无声,这就是关键。
场景分两种,一种是动作场景,一种是反应场景。
这两种场景构成了场景的大类别区分,其差别也简单,动作场景属于物理性质,反应场景属于情感性质。
- 所谓物理性质,即描写内容属于人物的外部条件、动作行为等基于客观物质的段落;
- 所谓情感性质,即描写内容属于人物精神,如爱恨情仇、高兴、痛苦等等。
# 细
在场景描写中,细是首要应该满足的条件。所谓细,就是细节、详细、仔细,不要对某个场景给出大而空泛的叙述。
错误示范:
黄河的水很浑浊,那是一条很长的河,黄河流经的省份也很多,黄河几乎占据了半个中国,黄河的水量相当充沛。
发现没,这里作者想要渲染黄河的浩瀚,但是从不展开讲,全是大而空的描述,只是简单地堆砌了一些描述而已。
修改后:
黄河的水很浑浊,那是一条很长的河,如果说赤道是地球的肚子,那黄河就能抵半根腰带。黄河流经的省份也很多,西起青海,东至山东,途径9个省份,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
上下的差别很明显,修改后的段落把数据、包含的细节也阐述清楚了,还用了一个诙谐的比喻,高下立判。
再来一个极好的例子(出自左拉的《金钱》,本文引用注):
这是一位有极好身材的女子,大家都很亲热地叫她嘉乐林夫人。第一次会见便特别使他惊异的是她的美丽的白头发,简直是一顶白发王冠;那头发在这个仅仅三十六岁的年轻的妇人额上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效力。从二十五岁时起,她的头发便这样变白了。她那始终乌黑而浓密的眉毛,在她那貂皮领围绕着的面庞上,保持了一种青春,一种奇特的活泼的神气。她从来也算不得是一个美人,她的下巴和她的鼻子太粗壮,她的下巴宽大,不过她那厚实的嘴唇却显出一种绝妙的和善态度。而这一头整齐的白发,这种丝一般的细发所闪耀出来的白光,的确使她略为严酷的外貌显得温和,给了她一种老祖母微笑时的娇媚,使她有一种美丽的情人的魔力和生气。她长得高大,结实,态度诚恳,高贵。
细节要有灵魂,细到点上,每个细节之处都是为整体服务的,这样才不会变成干瘪的堆砌。
# 顺
有了详细的子模块,还需要用一根线将他们串联起来,这就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一堆纯描述是无意义的,嵌入了整个故事发展,它们才会变得理所当然,读者们读到了就能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赞叹。
最基本的便是时间线,明显地告诉读者几点几分做了什么,几点几分又如何如何;**或发展线,**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比方说:
姥姥将右脚绷着,向鞋子口里溜进去,筋脉凸兀的手紧紧抓着门框,抖一抖袜子,将左脚轻轻抬起,打直了脚背往鞋里一扎,左右扭动几下,用手把后脚跟带起来,再跺一跺脚,让自己的脚更舒适些,满意地出门了。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发展场景描写,场景相当小,只有姥姥穿鞋这一个动作,但是前后连贯,衔接极其顺畅,隐藏于其中的发展线很不易被发现,可以说是一段教科书级的描写。
再如红楼梦,红楼梦是按章节片段分的,每一章几乎都按时间先后组织故事,上午干了什么,下午再干什么,这也是“顺”往大了写的一个好例子,大家有空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
# 悬
细节丰富,安排顺畅都满足了,那么就该设置情节了。“悬”是指悬念,
“不要开灯。” 她说。 我不敢开灯,因为不想让街上的人看到。
怎么样?简单两句话就会带来很棒的效果。主人公在干嘛?为什么不开灯?是偷情?是杀人放火?是阴谋诡计?是商业间谍?没人知道,这强烈吸引人们往下读。
按照常规的解释,悬念是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技巧。
悬念可以放在开头,也可以用在文中,甚至贯穿整个故事。
一个小场景想要出彩,也必须设置悬念,没有悬念,就容易干涩无味,变成可有可无的一段“尿点”式描写。
举个例子,
她家又遭罪了。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经常出没一种“鬼怪”,平常人们见不着,但是一到夜里,“鬼怪”就开始活动起来,挑中了谁家,谁家就倒大霉。
然后再开始写这个“鬼怪”如何如何,如果你的场景小,那么就快速推进剧情,如果你的场景大,那就敞开写。这样就能把一个普通的场景写出花儿一般的灿烂。
提个问,谁能猜到这个“鬼怪”是什么?(wolf)
# 张
张是指紧张、张力。你可以通过制造冲突来构建张力。
冲突是小说写作中常用的技巧,悬念能勾起探索欲,而后面的冲突才是重点,如果只有悬念,后面的情节淡如水,那这个作品就算是废了,再好的悬念也带不动差劲的内容。
冲突可以通过人物之间、外部环境、人物内心情感来设定。
理论是抽象的,继续举例,
我的成绩出来后,就陷入了困境,603分,在我这个小县城算是最顶尖的一批了,但是父亲不准我去读大学。他说读大学根本没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出来跟别人打工,要是我去读大学,没人会给我学费,还说走了就别回来了。
这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一个冲突,是父亲对“我”读大学的否决和“我”想要读大学的愿望之间产生的矛盾,平淡感就会在这种冲突中消失,剧情开始推进。
在小型场景中,较多的是人物自我内心的冲突。
- 比如要去做某件事,但是会离开家庭和孩子,让主人公不情愿;
- 又比如说主人公是在执行刺杀任务,但刺杀的对象是他的深爱者,这时党国的利益和自身的情感就会有剧烈的碰撞。
场景里一旦产生这样的张力,那么你距离写作大师就不远了。
# 把握情节
所谓情节,是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事件演变过程。
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
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
正如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一一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因此,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
文学作品的情节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作品,情节各个组成部分并不一定都很齐全,有的作品为了主题表现,人物刻画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现,人物刻画的需要,或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还有意的把情节倒置过来,这在文学创作中是允许的。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表现出来就是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
因此,我们无数次重申并强调,情节就是矛盾,高潮就是解决矛盾!
情节的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就网文来说,因为字数比一般文学作品更多,而且是一边创作一边发表,因此在情节组织上随意性比较强,成绩不好随时可能结束,成绩好了随时可能展开新情节,因此我们一般没有分这么细,粗略来说,就是过渡,铺垫,高潮几个部分。
而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高潮,所有过渡铺垫,都是为高潮服务。
既然最重要是高潮,那么,高潮就是关键点,而构思,也不妨从高潮开始进行反推。
情节是由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从过程可以推导出答案,从答案同样可以反推出过程。
# 设定
很多作者都陷入了沉迷写设定的怪圈。甚至有人向我抱怨,设定放不进文章里,放在文章开头又没人看。
很多作者在写了大量的设定之后无法完成小说,设定的字数是小说的几倍,小说里充满了流水账式的叙述,告诉读者几千年前发生的和主线剧情不太相关的事。
新人做设定最大的误区就是想要面面俱到,想要将一本几百万字的书,提前设计出来。
但几百万字的内容,前期光凭空想就想设计,是根本不可能的。
都是一边写,一边设计。
比如你看一大段剧情,精彩绝伦,高潮不断,甚至在想,这个作者是怎么办到这样事情的,能设计出这样一大串连环戏。
其实这就是进入误区了,这不是提前设计的,而是在写的途中用灵感来写的。
可能你一口气,一天看的剧情,是作者耗费两三个月,一点点写出来的。
但是堆积在一起,会给你一种什么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假象。
甚至,你直接设计好框架,设计好几百万字的设定,但你写的途中,发现一个更好的点子,这个点子能让你的书更上一层楼,但和你几百万字的设定违背了呢?
你是要这个点子,丢掉这几百万字的设定,还是硬着头皮,要这几百万字的设定?
就算这次你要了几百万字的设定,但下一个点子,无穷无尽的点子涌出,但和你的设定违和呢。
写书,一段剧情,是想好开头,然后想好这个剧情的结尾,也就是最终结果,就开始写,而中间的内容,是在写的时候才不断构思,头脑风暴。
甚至最后写出来,结尾往往和之前想的完全不同,但却比之前想的更好。
通过剧情来叙述必要的世界观,删掉没用的世界观,推荐看《探险活宝》以学习如何不动声色地在故事中传达设定。
很多人坚定的认为,写小说就像是画画……
但我并不这么觉得,写作并不是做设计图,画初稿,画草图,画精稿,再上色渲染……
如同看灌篮高手,我们不会计较每个人的场均多少分,定点投篮能力持球进攻能力,组织能力,策应能力,运动能力,计较这些设定是不是细致,平衡,全面。最打动你的,永远是类似“教练,我想打篮球”这样的内容。
我自己写东西也做设定,但是设定和大纲,一般来说都只弄个大概。
剩下的,写的时候再边写边想。
# 小说情节的构思
构思一部小说,故事的大致发展方向有了,可是具体的细节方面还很不清晰。因此在电脑上敲打的时候就特别慢,时速500左右。
边打字边构思情节太慢了,我不可能一下午都坐在电脑前,就想平时没事的时候就构思一下情节。
可是每当我想情节的时候,基本上不到两分钟就会跑题,接着思绪就像脱缰的野狗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 单调重复、不接触文字。
当你处在单调的、类似催眠的状态中时,潜意识便会开始活动,而小说的情节就从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
构思完后,回到家,立刻马上把情节记下来。要求打字速度和用词简练
就我个人来说,做高数时构思的细节,非常生动。比躺在床上坐在电脑前吃饭时构思的明显高一个等级。
# 睡眠不足
当你睡眠不足时,缺乏理性束缚,潜意识会活动起来。
这个时候更容易进入写作状态。
但是这个时候不太适合构思,因为你没睡醒,智商比较低。这个时候适合直接开始写。
如果你平时七点起床,那么,把闹钟调到六点。六点起床,穿衣服、喝水、上厕所、吃点东西、打开电脑,写。
你会惊奇地发现,你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不要玩手机,也不要在写作前接触文字,让未受污染的文字从潜意识里流出来。
清早以写作开始,一整天都会很有状态,很有灵感。
# 不要修改
不要修改,不要看前文,但是要看看昨天写的。
当你明天早上,开始写作时。先看一遍你昨天写的,可以简单修改一下。然后就开始写作。
这样可以保持你始终“在故事里”,不会经常胡思乱想,构思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