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心感
# 虐心感
# 主角对悲惨现状的无知
主角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可怕的境地,但读者却掌握了比角色更多的信息。比主角更理解主角的悲惨境地。
如:刘慈欣写一个被黑帮砍断双腿用来乞讨的小女孩在临死之际跟负责控制她的黑帮小弟说:大哥哥我今天病好了,腿不痛了。其实是病情恶化,双腿伤口感染蔓延到全身,神经已经坏死了。
这里的要点是突出重点描写主角的无知,以及在这种无知驱动下的各种富有正面意味的言行,主角越表现出快乐、安慰或纯真,其反差效果越强烈。当然前提是读者必须要知道这个主角很惨。
# 主角对悲惨现状的平静接受
主角完全清楚并理解自己的悲惨命运,但并未表现出任何理所应当的激烈反应。反而如同什么都未发生一样做着很平常的事情,说着很普通的话语。
如:玛丽女王在临刑时对被她踩了一脚的刽子手说:“对不起,先生。”瞿秋白在临刑时说:“此地甚好。”儿子把母亲的心挖出之后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的心说话了:“你没摔疼吧?孩子?”牛牤在从容就义时帮助行刑队喊开枪口令。
这里的描写要点是突出平静的接受,突出这种平静和悲惨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时要强调主角完全理解自身所处的悲惨境地,避免让读者产生主角麻木的错觉。还要给主角一个充分的帮助/配合施害者的理由,避免使读者感到主角是愚蠢的。
# 用活剐代替砍头
将一件可怕的事情的发生过程拉长,让灾难缓慢的、一步一步的、且不可抗拒的逐步展现,活剐之所以比砍头更残忍正是因为后者的死亡是缓慢来临的,如果受害者被腰斩,他甚至可以在临死前说几句话,当灾难的降临不可抗拒时,出于趋利避害的元意识驱动,我们的潜意识都会希望这个灾难尽可能的来的快一些,灾难在瞬间就降临完毕反倒会给读者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因此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对读者造成震撼效果。真正能把读者的心揪起来的是这个灾难的整个展现过程,读者需要被迫关注这件可怕的事在发生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平淡而细致的描写整个灾难发生过程中的大量细节,包括描写从意识到绝望到绝望的结局真正来临的这一段时间内主角的言行,灾难发生的越慢,这个过程描写的越细致越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这段时间内主角和读者都意识到了绝望的结局已不可改变,读者已经失去了希望,很清楚作者在后面也不可能改写这个绝望的结局。
典型的如檀香刑里处处都是对酷刑的整个执行过程的细致的官能性描写,光是钉死一个猫腔艺人就花了两三章的篇幅,如描写自己母亲临死前从医院回家,并把自己叫回老家,在剩下的三天里不吃不喝主动求死的全过程。如农村某老太太临死前已是年关,家属希望她死在年前因此断绝了她的食物,但她倔强偏要死在过年,将自己床上的粪便当作武器砸向家属。如小女孩在活活被野熊啃咬致死之前给母亲打电话,告诉母亲“熊在吃我,我要死了,我爱你妈妈。”,这其实就是强行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这一死亡的过程。上面说的牛牤在被执行死刑时开了几轮枪也没被打死,同样也遵循这一规律。
这里的要点是要细致描写,并要让读者意识到绝望的结局已不可避免,不能让读者产生出期待柳暗花明的想法。
# 主角充满希望的倒行逆施
主角本已处于悲惨的境地,为了改变自己悲惨的境地而充满希望的做出某些试图改变现状的努力。但读者清楚的知道这样做毫无意义,甚至会让主角惨上加惨。
如祥林嫂努力工作将自己全年的积蓄给寺庙捐门槛,但仍然被视为不祥之人。如饱受虐待的小男孩想见爷爷,于是用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信封,在信封上写爷爷收,并投进了邮箱,然后在临死前憧憬着见到爷爷的场景。如吸毒母亲在一次吸毒过量之后死去,5岁的孩子还在揉着妈妈的胸口试图将妈妈救醒,因为以前妈妈吸毒昏迷之后他就是这样把妈妈救醒的。
细致描写主角充满希望的倒行逆施/做无用功的全过程。一定要让这个悲惨的结局来临,避免读者产生希望。主角必须是从惨到更惨,而不是从不惨到惨,后者不能产生震撼效果。必须要让读者意识到主角在倒行逆施/做无用功。要着重描写主角在做这些无用的努力时心中所满怀的正面情感,突出这种充满干劲、饱含希望,以此与读者对主角即将到来的悲惨预期形成反差,因此对主角的满怀希望描写的越充分,越能使读者联想起主角的悲惨预期。
# 剥夺后归还且赋予反面效果
主角在与悲惨的命运搏斗时拼尽全力要保住的某件事物,终于在不可抗力之下被剥夺,但在最终结局里,这个事物又以某种方式重新被赋予主角。但此时主角已经失去了拥有这件事物的资格/能力/可能,或者反而有某种负面的意味。
如一个流浪小女孩给自己搭了一个窝棚,收留了一些流浪小动物,还给棚子上挂了一个木牌当作自己的家。后来在外出乞讨时被车撞断了双腿,她挂念自己养在家里的流浪小动物,于是拼尽最后的力量爬回她给自己搭的家,却发现家已经被当作建筑垃圾拆除了,只留下躺在灰尘里的那块木牌,此时小女孩已失血过多,她在弥留之际把木牌抱在怀里,擦干净上面的灰尘,抱着木牌死去了。
如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在青楼追求紫衣姑娘不得,但在沦为乞丐之后却再度与紫衣姑娘相遇。苏乞儿再次被赋予了紫衣姑娘,但这种再次赋予对苏乞儿来说是负面的。
这里的要点是如何精心设计第三步无效赋予的场景,比眼睁睁的看着心爱之物被剥夺更痛苦的,是与心爱之物重逢却已失去拥有的能力。心爱之物被剥夺是令人悲伤的,但在不同的背景设置下,失而复得反倒令人更加悲伤。
# 在巨大灾难来临之际的一点小确幸
在充满绝望的场景里,主角的注意力却被另一件与主线剧情毫无关系的、极为微小的美好事物所吸引,全然忘记了自己当下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只是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一极其微小的幸福与快乐之中。
如女烈士在被押赴刑场之前生下了孩子,她想在临死前给孩子喂第一口也是最后一口奶,但由于酷刑虐待她已经产不出奶水了,于是她将自己的血抹在婴儿的嘴唇上说:“你刚出生妈妈就要死了,妈妈没有奶喂给你,你就喝一点妈妈的血吧。”
要突出灾难之巨大/残忍与幸福之微小/卑微的反差,以及突出幸福极为微小而主角却极为满足的反差。不妨在故事的最后将主角这最后的一点点小确幸也剥夺掉,这样会给主角以及读者造成更大的情感冲击。但叙述不妨平淡,平铺直叙即可,因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正常逻辑里,主角的这一点小确幸被剥夺掉肯定是非常自然而然的。而越是平淡的叙述越能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反差,引导读者脑补与主角的共情。
# 怪异举动倒叙悲惨的经历
首先描写主角怪异的行为,在引导读者对此形成一定印象之后再揭示隐藏在这种怪异举动背后的主角的悲惨经历,以此造成反差。
如祥林嫂里首先描写“我”遇到一个言行怪异的乞丐老太太,被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之后才引出家人对祥林嫂的描述,如上海某二十多岁男子宅居家中几十年不出门,家中垃圾堆积成山散发恶臭,记者采访邻居得知男子上初中时家中发生惨剧,父亲纵火烧死母亲外婆后自杀,主角也被烧成重伤。如描写疯老太婆怪异的举动,之后被家人告知此疯老太婆当年的孩子死了才发疯的。所谓的祥林嫂模式。金庸的天龙八部里的四大恶人里的叶二娘也利用了祥林嫂模式。
着重详细描写主角的怪异行为,这种怪异行为越是令读者感到好笑/有趣/难以理解,与后面将要交代的悲惨身世所形成的反差就越大,震撼力越强,当描写主角的悲惨经历时已经不需要过多语言的渲染,因为反差已经造成了。
倒叙必须有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长越好,这样可以引导读者脑补联想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主角的心理状态。
主角的怪异行为不能令读者生出仇恨愤怒之心,比如不能杀人放火,否则会产生情感置换效应。产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想法,这样就被读者的愤怒感削弱了反差(如金庸的叶二娘模式就不太成功)。
在倒叙完成之前,不能让读者猜到“此人一定经历过什么可怕的事”。现在祥林嫂模式已经不可行了,每当读者看到作者在描写某疯癫女性时就可能会猜想她一定是死了孩子。因此要想办法设置各种烟幕弹掩盖作者的真实意图。
# 在扭曲力场中的挣扎
首先设置一个巨大的、不可抗的扭曲力场,然后让角色在这一扭曲力场下试图实现一些平时很普通的目标。而在这种巨大的扭曲力场下,这种本来很简单的目标却要主角花费巨大的代价才能实现。
如某电影描写集中营里的父亲骗孩子这一切都是在玩游戏,直到父亲被士兵押入毒气室仍然在孩子面前表演,避免让孩子意识到真相而感到痛苦。如母亲是个疯子,但仍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爱孩子。父亲怕母亲疯起来害了孩子于是将孩子与母亲隔离,母亲也理解这一点,但仍然抑制不住对孩子的思念,想尽一切幼稚愚蠢的方法想见孩子一面。如某小小说写一个离异家庭的小孩被后母和父亲虐待,但在一天放学的路上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找到,母亲知道孩子可怜,但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给他一块奶糖,小孩舍不得吃,但又怕奶糖被家人发现,于是把奶糖埋在了土里,第二天去找奶糖,奶糖已经融化在土里,但小孩尝了尝泥土,发现带着甜味,于是又笑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在和战士的对话中,用战士的艰苦生活与民众们的幸福生活做对比。再如上甘岭里的苹果。
重点是形成反差,反差来自于目标之简单普通与主角付出的努力与代价之巨大,目标是否成功实现并不重要,有时让他实现反而比不让他实现要好。
扭曲力场必须要精心设计,必须设计的合情合理且不可抗拒,让读者无条件接受,无法质疑,否则读者会将情感宣泄到作者愚蠢的设定上,有些卖惨的影视剧就是这么翻车的。
为主角设置的目标越是简单平凡到日常生活中无法意识到越好,这样会激发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除了扭曲力场要巨大,目标要平凡,主角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些反差之外,还可以包括对主角在目标实现之后之快乐的描写,但不要过度渲染,只需要平淡地一笔带过即可,因为主角也很清楚他的这个目标在正常的生活里是很稀松平常的,因此主角在目标实现之后也不会特别开心到哪里去。而在读者这边,意识到主角付出了这么巨大的代价,却只换来这么一点点微小的快乐,这同样也能形成一种反差感,使读者感到一种巨大的不公平感。所以前面说了有时候让主角的目标实现了要比不实现好。
# 几个虐心小故事
“This is a wrong number.Please check up and take the telephone number again…”
“孩子,你为什么每天都说外语,妈听不懂,但是妈想你……”
今天早上我半睡半醒的时候,迷迷糊糊做了个梦,梦见我妈要做饭,可是找不到米下锅,于是就抱着锅找邻居借,可每进一家就被人家连人带锅撵出来,连门都进不去,我妈借不到米,就抱着空锅伤心的哭了。
梦做到这我就醒了,醒了之后我突然就明白了是咋回事,今天是我妈头七,她找不到米是因为米是给活人吃的,她跟邻居借米是要给我做饭,邻居不让她进门是因为人家嫌弃过世的人进门不干净。
我平时工作忙,经常吃外卖,我妈在世的时候老心疼我吃外卖吃不好,就搬过来给我做饭吃。
我妈年纪也大了,走路都颤颤巍巍的,可为了让我能吃上顿热乎的,还是坚持每天比我早起给我做饭。
我一直单身,妈也拿我没辙,最后这段日子里,她就是想多活一天算一天,因为等她也不在了,我就只能天天吃外卖了。最近几天,她自己也感觉快撑不住了,曾经给我说:“X子,你赶紧找个男朋友吧。妈给你做不了几天饭了。”
最近那段时间她自己似乎也预感到了什么,就在她临去住院前的几天,还连着给我做了好几天的饭放在冰箱里,还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豆瓣酱,把冰箱塞的满满的,够我吃一年的。
我爸早过世了,我妈现在也走了,我在这个世上已经没什么亲人了。我妈刚走的那会儿,我还没感觉到这种失去亲人的孤独,今天早上我第一次意识到,现在除了我自己,全世界对我来说真的就只剩下陌生人了。这种迟来的巨大的孤独感今天终于成功的击中了我。
继父伙同母亲杀死了孩子,“他本来挣扎的很厉害,他母亲一过来他就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