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教材紧跟恩格斯,把“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起来。但是恩格斯这个做法源自黑格尔呀!
“形而上学”本来就是哲学核心科目,也就是第一哲学。在康德那里,最著名的一个问题就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这里的形而上学当然不是方法论层面的,是哲学学科层面上的。
黑格尔认为从笛卡尔到康德之间的近代形而上学采取了孤立的,固定的、非此即彼的方法,非辩证的。恩格斯就跟着黑格尔也这样把“形而上学”当作一种方法论了。
但同时呢,恩格斯也一直援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部书,还一直夸这书里都是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很多场合,提及的“形而上学”不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而是哲学科目意义上的。
教材完全不顾来源和理据,不顾历史事实,一股脑直接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
这种做法,不客观。
关于“物质决定意识”,还有“反映论”等。
有一说一,教材这方面已经缩减了不少。
教材说: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你们看,教材自己也承认,社会实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日常生活里许多情况适宜于“反映论”:例如画画、制定计划、决策部署,干工程建筑等等。
但还有些就很难用“反映论”解释了,特别是马恩一直强调批判的“意识形态”。
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经济结构、jj斗争等——我们简称为社会客观实在——归根结底决定着意识形态,这点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意识形态本身就是社会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啊。
那关键问题在哪儿呢?
日常生活里的“反映论”总是意味着意识自觉地进行“揭示”,“揭开”。哪怕是艺术加工,也总存在着某个现存既定的形象,然后再进行加工。
但是意识形态的”反映“恰好不是揭示、揭开;正相反,意识形态就是个人意识不自觉地、无意识的对他和他的特定阶层的特殊利益进行粉饰、掩盖、冒充、伪装。而且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这一点:不知道他持以为真的宗教、道德、伦理、法、经济等诸多观念是受到社会客观实在决定的。社会客观实在对他来说恰好是个匿名的X。
比如,贵族自认为天生高贵优越,奴隶天生卑贱下等。就因为贵族不知道奴隶制的客观起源,不知道背后一整套经济结构的来历,所以他才能这么想。但我们恰恰不可能从贵族们的意识形态中发现那一整套经济结构。
一言以蔽之: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从某种虚构的形象中辨识出来源,但是在我们没有办法在意识形态中辨识出社会客观实在。——我们只能了解了社会客观实在以后,才能明白当事人的观念中哪些是意识形态,哪些不是。
社会客观实在,匿名的X,就好像一连串代码和运算;而意识形态,就像显示在电脑手机屏幕上的图像、文字、影音等。
教材上关于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等的说法……好吧,我只能说,看看就好。
这些东西都说了等于没说。
必然与现实什么关系,偶然与可能什么关系,一组范畴和另一组范畴什么关系?
教材都不提啊。
教材说: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这不就把现实定位于”实际存在“了么? 可现实比实际存在的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啊。
教材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那么本质和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辅导用书52-53页部分,
53页说:”最后,物质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不仅是自然界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是社会领域内物质的本质属性。“
52页:”所谓客观是指它的产生或存在与意识无关。“
那么问题来了,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生或存在,怎么会与意识无关?
所以我能理解现有教材在"物质”概念上为什么会说的比较少,是会有点尴尬。
部分人的风俗习惯思潮信仰,甚至单个人的思想,对其他人来说是不是"客观实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是争论过的。
社会、国家生活中的客观实在,客观规律等肯定是需要意识参与的嘛。
恩格斯更是直接说,物质就是个简称,是个词,是对感官事物的概括;物质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创造,是个抽象物。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和教辅用书补充的”人的实践活动“有点不合啊!
列宁上下文的语境都是围绕着外部对象和客体意义上的物质的。
商品、货币、资本等都是客观实在,可是这类客观实在不能为感觉所复写、摄影和感知,这类客观实在是没法通过感觉感知的啊。
一美元在感觉的意义上只是一张绿色的纸啊!严格来说,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等都不是可以感觉感知的。
例如”价值“、”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等等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就像马克思说的,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
某个东西只有在一定关系下才能成为生产资料,商品,资本等等。
换而言之,列宁对物质下定义的时候,就很难说他考虑了社会中的客观实在。
在外部客体对象事物等意义上的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意义上的”物质“,列宁也从来没说过”物质决定意识“。
五
关于对立统一的方面。
教材最多说的就是a和b, 既……又……,相互……又相互……。
无力吐槽。
六
教材说,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功能,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
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怎么来的?
要么整个变化,就得预设一个更大更广泛的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无穷倒退。
要么环境和条件是一步一步地改变,那就得预设,最初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没有适应没变化的环境和条件的情况下也保存下来了。
七
教材说,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这话用在人类历史上是对的,用在自然界里呢?
恐龙称霸地球的时候,哪有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啊?
八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这不就是一循环论证么?
九:
教材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问题来了:
一定条件不就构成了一个更大的矛盾么?
还有教材说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不太,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那么,教材至少得说明下什么是对抗性矛盾,什么是非对抗性矛盾吧?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什么地方?
教材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那么问题来了:
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怎么会寓于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之中?
换句话说,教材应该好好解释说明下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说“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十
教材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界定太片面了。
恩格斯的说法是需要补充的。
而且唯心主义的谱系也相当复杂,简单用恩格斯的那段话是不够的。
教材脸谱化标签化,本事就不是对思想史的实事求是,本身就是独断的曲解歪曲。
教材说近代唯物主义立足于物质深层结构,立足于原子。这也是完全不对的。霍布斯笛卡尔还有十八世纪唯物主义都不是从物质深层结构来界定物质。这同样是在曲解歪曲。
贴点原文,大家自己看吧:
【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注: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而且人们是受他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物质交往和这种交往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所制约的”。——编者注)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das Bewuβtsein] 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dasbewu βte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
【 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
【 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例如,权威原理出现在11世纪,个人主义原理出现在18世纪。因而不是原理属于世纪,而是世纪属于原理。换句话说,不是历史创造原理,而是原理创造历史。但是,如果为了顾全原理和历史我们再进一步自问一下,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11世纪或者18世纪,而不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我们就必然要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难道探讨这一切问题不就是研究每个世纪中人们的现实的、世俗的历史,不就是把这些人既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吗?】——《哲学的贫困》
【 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 但是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但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自然辩证法》
【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样一来,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反杜林论》
【 当然不知道,因为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还没有人看到过或在其他场合下体验过;只有现实地存在着的各种物和运动形式才能看到或体验到。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因此,不研究个别的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并且通过认识个别的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相应地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因此,当耐格里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原因和结果的时候,他不过是说:我们先用我们的头脑从现实世界作出抽象,然后又无法认识我们自己作出的这些抽象,因为它们是思维的事物,而不是感性的事物,而一切认识都是感性的量度!】——《自然辩证法》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用物质概念来概括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的东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如果自然科学试图寻找统一的物质本身,试图把质的差异归结为同一的最小粒子在结合上的纯粹量的差异,那么这样做就等于要求人们不是看到樱桃、梨、苹果,而是看到水果本身,不是看到猫、狗、羊等等,而是看到哺乳动物本身,看到气体本身、金属本身、石头本身、化合物本身、运动本身。】 ——《自然辩证法》